滁州学院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校政〔2015〕123号)

作者:发布时间:2017-04-04浏览次数:3812

为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实施“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为主要模式,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不断完善学校实践育人体系,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大力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三个优质实践课堂,建立并完善“一个统筹、三个延伸、四个保障”的工作机制,实现三个课堂一体化;着力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虚拟实践平台”三个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实现“三个平台联动”,充分发挥三个平台的育人功能。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滁州学院实践育人工作领导组”,负责学校实践育人的总体指导、全面规划、统筹协调。领导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院(部)党政主要负责人、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科技处、人事处、质量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牵头负责相关具体工作。

各院(部)成立“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接受校领导组指导,负责本院(部)实践育人工作。院(部)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组长由党政负责人共同担任,成员由院(部)自行确定。院(部)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根据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关工作实施细则;具体负责实践育人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落实;对院(部)实践育人工作及其成效进行自我评估。

四、工作内容与主要措施

(一)三个课堂

根据内容和组织形式,将实践育人划分成三个课堂,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其中,“第一课堂”是指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第二课堂”是指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第三课堂”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思想与方法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各院(部)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三个课堂”的质量,努力实现“三个课堂一体”。

1.第一课堂

工作内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深化落实各项专业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任务;进一步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提升“第一课堂”质量。

主要措施:1)加强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组织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的评选和认定工作,不断提高该类实践教学项目的开设比例和质量。

2)加强实验室、实训室等实践教学场所建设,合理配备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实践教学场所开放力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3)深化开放合作,以产学研用合作为基础,加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每个专业应有实质性合作的校内外实践基地3-5个。

4)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有效融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切实做到真题真做;支持院(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模式和机制的改革。

5)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定期开展实践教学任务落实检查督导和质量评估,强化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与质量持续改进。

6)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包括:组织开展有关研讨交流活动,举办教师实践技能大赛,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等。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提升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在教学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职务晋升等过程中突出教师实践教学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

2.第二课堂

工作内容:广泛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比例;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身科研项目;理顺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机制,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竞技比赛的积极性,提高竞技比赛效果,发挥竞技比赛育人作用。

主要措施:(1)完善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管理办法,明确目标任务、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工作的长效机制。

2)完善大学生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省级(或区域)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大学生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体系;采取认定学分、置换课程考核成绩、提供奖励额度、综合测评加分、优先考虑评奖评优和推荐就业等措施,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

3)将指导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创新项目、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与教学工作量、年度教学考核加分、优先考虑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等挂钩,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3.第三课堂

工作内容:依托学科专业的资源和优势,开发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认识专业、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措施:(1)组织开展专业社会实践项目的开发,组建相关社会实践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强化指导和项目落实。

2)采取认定学分、综合测评加分、优先考虑评奖评优和推荐就业等措施,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专业社会实践。

3)根据专业社会实践项目的效果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组织开展相关评奖评优活动。

4)将专业实践指导与教学工作量、年度教学考核加分、优先考虑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等挂钩,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4.实现“三个课堂一体”

工作内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优化三个课堂的内容体系,建立并完善“一个统筹、三个延伸、四个保障”的工作机制(“一个统筹”即加强统筹协调,“三个延伸”即教师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延伸,“四个保障”即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和条件保障),努力做到三个课堂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为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三个课堂一体化。

主要措施:(1)各院(部)根据学校总体方案、学科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将第二、第三课堂纳入培养方案。

2)各院(部)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和相关要求,系统设计和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注重三个课堂实践内容的衔接和呼应。

3)合理配置教师、实践场所及仪器设备资源,完善专业实践教师指导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加大实践场所、仪器设备对学生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的开放力度。

(二)三个平台

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社会责任教育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结合学校实践以及时代特色与青年学生特点,学校整合有关资源、载体和渠道,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素质拓展平台、虚拟实践平台”三个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1.创新创业平台

工作内容: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主要任务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工作,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完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主要措施:1)加强各类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等创新创业类平台建设;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完善学生创业项目的遴选、入驻和退出机制,辅以资金、政策、评估等配套措施,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基地进行孵化;利用学校对外合作的平台与基地,开展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与滁州市等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遴选一些优秀的创业项目进入政府的孵化基地。

2)建立“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省级(或区域)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与指导体系。完善学校学科专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赋予相应学分,对参与竞赛指导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对取得的成果予以奖励。

3)深入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支持并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自身科研项目。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完善有关管理办法;支持并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的指导。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培养方案,对结题的项目赋予学分;对参与项目指导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科研工作积分。

4)实施“未来企业家”培养计划,吸收有创业意愿和热情、有一定创业训练基础的学生,单独设立创业实验班,对其创业实践深入指导和帮扶。

5)学校教学经费优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顺利开展。对各级各类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经费支持;设立创业“种子基金”,支持学生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

6)积极争取或有效利用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推进学校优秀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与转化。

2.素质拓展平台

工作内容: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打造大学生素质拓展平台。主要内容有: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深入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学校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主要措施:1)积极开展学生参加学校或有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挂职锻炼、专业服务、义务劳动、文艺体育、慈善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活动。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专题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主题班会、专题学习、读书报告会、讲座、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结合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内涵。

3)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结合学生志趣,制定有关激励措施,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吸引教师参与社团活动指导,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给予相应的学分。

4)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专业职业技能证书获取、校院党校团校培训、百场讲座报告、书香校园、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素质拓展活动,加强活动的引导、指导和政策支持。

5)深入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学校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特色品牌等,设立相关建设项目,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富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通过课程、实践等载体与渠道,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虚拟实践平台

工作内容:有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打造大学生虚拟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和活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任务有:按照“互联网+教育”的思路,建设在线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按照“互联网+校园”的思路,建立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

主要措施:1)加强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实践,培养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2)融合信息与网络技术,打造基于数字广播、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公众平台等多种媒介交叉融合的立体式、网络化的校园信息服务与交流平台;加强各类信息的发布与推送,加强师生互动,完善学生的指导和服务。

3)利用虚拟实践平台,开展各类信息收集、评选推荐、意见征询、评教评学评管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

4)通过采集校园各类媒介、信息平台、社会化媒体、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数据,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等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了解国情校情,促进自身发展等。

4.实现“三个平台联动”

工作内容:加强三个实践育人平台的渗透融合,建立“学校统筹、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的联动机制,对三个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

主要措施:1)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在工作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虚拟实践平台的媒介与渠道作用,加强与创新创业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的有效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

2)在校实践育人工作领导组的统筹协调下,按照工作内容进行合理分工,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并完善牵头部门主抓、有关部门和院(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定期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三个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通过设立学分、给予工作量以及其它精神和物质奖励等,建立有关师生参与平台活动的激励机制。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