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关于修订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意见(校政教〔2019〕56号)

作者:王果发布时间:2019-11-29浏览次数:13

各二级学院、各部门: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明确规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和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实施课程教学与学业考核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落实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编制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新理念,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责任意识,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在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绪论、案例等)中要明确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

2.坚持学生中心

强化“学生中心”理念,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需求。依据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研讨式、问题式、混合式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3.坚持成果导向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合理确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必须支撑毕业要求;根据课程目标,合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支撑课程目标;以知识模块为单位,细化知识点,确定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授课计划学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突出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达成和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支撑度。

4.坚持产教融合

巩固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的调研成果,将行业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落实在课程教学中,要将行业企业的最新工艺技术、经典工程案例引入到专业课程中。鼓励各工科专业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加强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训练,推进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5.坚持创新驱动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教学全过程,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编制要求

1.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所有课程以及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均需编制(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必须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不同专业开设有同名的课程,因教学目标要求、学分设置和课时量不同的,都应分别编制。

2.公共基础课大纲由课程归口单位统一编制;专业课程大纲由课程归属的系(教研室)组织编制;跨专业课程需要相关专业共同协商,确保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拟参加专业认证的学院,可根据专业认证需要,对其它开课学院制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提出个性化要求,教务处做好沟通协调。

3.教育部有统一教学大纲的课程,按照统一大纲执行。其它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注意参考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指导意见,体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

4.所有使用马工程教材的课程,其教学大纲应按照马工程教材的内容进行编订,并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说明使用教材为“马工程”教材。各教学单位要从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等方面对教学大纲中指定的教材及参考书进行审核把关,确保政治合格、水平一流的教材进课堂。

5.课程教学大纲设计要做到:学生看了知道怎么学,老师看了知道怎么教,评价者看了知道怎么评价。要体现“成果导向”,明确“面向产出”的课程任务、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设计“面向产出”的课程考核、制定“面向产出”的评分标准。

6.课程教学大纲要注重教学设计,体现课程教学理念,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各专业应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要在查重、优化、趋新、除旧等方面做足功课,解决好课程之间的衔接、联系和分工,避免必要知识的重复和遗漏。

7.制定大纲时,格式和内容要力求规范,语言文字简明扼要,名词术语恰当准确,避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术语或定义。内容表述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格式规范。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标题、序号、标点符号等应当规范使用。

8.课程教学大纲不应因现有条件不完备而降低标准和要求,在制定大纲过程中,要发现教学条件的不足并提出需求,学院据此提出各类教学条件改进规划,学校根据需求进行教学资源配置。

三、基本内容与格式

1.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中英文课程名、课程代码、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开课学期、总学时、总学分、考核方式、先修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单位等)、课程简介、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内容及要求、建议教学安排、课程成绩评定、教材及课程资源、教学条件配置等。

2.教学大纲具体格式可参考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版(附件1)、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模版(附件2)、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模版(附件3)和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模版(附件4)。各二级学院、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学校模版进行增减修改等操作,或自行编制更加符合要求的大纲,但不得低于学校模版的整体要求。

3.几点说明:

1)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各专业应设置体现专业办学优势和特色的校本课程6-8门,其中校企(校地)合作开发课程3-5门;在相应课程的“课程简介”部分应明确课程特色和校企合作的内容。此外,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要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

2)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部分应明确课程具体使用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工作坊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如教师选择混合式教学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还应在“课程资源”部分明确网络学习资源。

3)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着力深化课程考核的多元性和过程化,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以成果代考”等课程考核新模式。在相应的“考核评价”部分要将技能测试、学科专业竞赛、学术论文、职业资格证书、专利和成果等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4)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和复杂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训练,开展专题式、项目式、团队式等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鼓励教师以项目的形式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度。

四、组织管理

1.教务处要加强宏观指导与精细化管理,规划设计各类教学大纲模版,组织召开教学大纲编制专题研讨会,安排专人或专家组参加学院教学大纲的审议工作,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随机检查。

2.各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教学院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严格把好质量关,重点关注专业核心课程、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特色课程、新开课程和增加学时课程,务必将课程大纲编制工作落实到位。

3.各系(教研室)要积极开展相关调研和研讨活动,组建相关课程组,责任到人,认真落实教学大纲编写任务,集体审议教学大纲,杜绝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因人设课。

4.教学大纲由开课单位负责编制,经系、教研室初审后,报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由二级学院院长签发执行,报教务处备案。

5.教学大纲签发后必须严格执行。各系(教研室)应依据大纲,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合理选编教材和教学实施文件,认真组织实施;各学院应为课程大纲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大纲的内容,应让学生了解课程大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认真组织教学,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6.教学大纲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系(教研室)对课程大纲进行调整时,应向所属学院提出修订申请后方可组织实施。

五、工作安排

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工作分为两个阶段,本学期结束前,完成1-4学期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工作;下学期结束前,完成5-8学期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工作。

1.初稿编写:在调研和研讨基础上,各课程组完成教学大纲的初稿编制工作,经系(教研室)集体审议后提交二级学院审核。

2.学院审核:各二级学院邀请相关行业企业和高校专家对课程教学大纲初稿进行讨论、审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定稿,组织召开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进行审议。待全部课程大纲编制完成后,按照专业自行编印成册。

3.学校备案。下学期开学前,各二级学院将审议通过的1-4学期课程教学大纲电子版报送教务处备案、存档;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前,将审议通过的5-8学期课程教学大纲电子版报送教务处备案、存档。

 

附件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模版.docx

附件2: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模版.docx

附件3: 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模版.docx

附件4: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模版.docx

 

滁州学院 

                                    20191125


通讯员:;初审:;终审人:质量工程